各方大举进入也引发银行的供应链金融“军备竞赛”。
“现在各家银行都在抢占市场,竞争已经从传统的核心企业蔓延到对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第三方供应链平台、互联网电商以及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领域。”北京地区某股份行供应链金融负责人表示,“目前来看,供应链金融市场还很大,竞争目的也是为了支持实体经济,是良性的竞争。”
此外,核心厂商也在通过旗下财务、保理、小贷公司介入供应链金融领域,并依靠自身的产业链、信息流优势打造出基于产业链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其中既有传统的保理类业务,也有通过建立平台公司,对接EPR系统来将供应链金融服务线上化。
目前,最受业界看好的模式是在传统的“1+N”的融资模式的基础上,利用大数据、互联网、区块链技术后,去打造一个综合性的大服务平台代替核心企业“1”来给平台上的中小企业“N”提供信用支撑,即“M+1+N”模式,而核心企业的应收帐款凭证可以在该平台化拆分、转让、融资。
在互联网公司模式中,大型互联网公司如京东、阿里、苏宁在内的多家第三方公司也在利用企业在平台上的交易数据和封闭式链条管理模式,来推行供应链金融。
“电商供应链金融模式的核心是信息流授信,即第三方公司利用企业在平台上的交易记录,包括订单、退货率、库存和商品等多种数据,来对其进行风险评估并划分等级,贷款金额也根据企业的信用级别来发放。而在企业拿到贷款后,可以通过追踪订单数据、物流数据、回款数据等来把控风险。”京东金融某工作人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而对于B2B、P2P而言,主要是做撮合交易,平台对有核心企业应收账款的供应商提供融资业务、垫资采购业务,或针对正常经营的电商店铺提供小额信用贷款等。
“本质是中介,赚取的主要是撮合交易的费用,其中B2B要求行业细分,主要是连接某种特定货物的买家和卖家,如钢铁、汽配、快消,并为买家提供融资服务,更偏向于买卖中介;而P2P则连接投资者与持有应收账款、订单的供应商,更偏向于融资中介。”北京地区就职于某提供供应链融资的P2P公司从业者表示。
【走势分化】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多家从事供应链金融的机构后发现,在以上三种模式中,目前厂商系供应链金融发展迅速,并从一家核心厂商主导逐步变为多家核心厂商共同参与建设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银行系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竞争激烈,相继推出针对供应链的金融产品,并开始与核心厂商建立的供应链金融平台合作;而民间资金支持下的供应链金融,如B2B和P2P行业中的供应链金融发展,则面临一些困境,甚至出现收缩态势。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根据Wind数据不完全统计,从年初至今年9月,银行发行的基于供应链的ABS共计240亿元,比去年同期大幅度增长40%左右。网贷之家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21日,业务类型涉及供应链金融的P2P网贷平台共812家,但其中正常运营的平台仅为400余家。而曾经红极一时的B2B业务,目前则面临一些困境。
“银行从事供应链金融有天然的优势,一是资金优势,二是风控优势。未来供应链金融会形成以银行和核心厂商为主导的模式,即银行通过对接核心厂商建立的供应链金融平台,来实现业务导流和批量获客。”上述北京地区某股份行供应链金融事业部总经理表示,“但实际上,银行可能也不会愿意一直只做一个资金提供方,一方面会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另一方面也会加强对行业的研究,通过线下场景接入来发展自身的获客渠道。”
而上述P2P公司从业者也坦言说,任何一项金融产品只要有了银行大规模介入,非持牌机构就连汤也喝不了了。“在融资服务上,与银行相比我们的资金成本和资金利息都较高;与核心企业模式相比,我们难以深度参与到产业链中;与大型互联网公司相比,则难以控制销售端。在经济好的情况下还行,但当宏观经济发生下行或者资金供给端收紧,就可能产生不良,因此目前也在加大催收力度。”
多位供应链金融从业者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目前发生问题的供应链B2B平台多为垫资采购模式。“这种模式对于现金流要求很高,很多平台实际上是依靠融资来生存的,但上下游厂商对其都没有依赖性。一旦资金流断裂,平台则会陷入困境。”一位曾在某快消品B2B公司工作的人士表示。
“目前B2B发展陷入困境的本质原因,是其对产业链生态并没有本质改变,不能在产业链中找到一个不可替代位置,导致只能做一次生意。即撮合交易的双方第二次可能就直接交易,不通过平台了。”徐煜表示,“B2B要思考的,一条路是做精服务,通过服务提高行业效率;另一条路则是通过自营的方式,参与到产业链生产中。”(来源:供应链金融头条)(原文标题:供应链金融格局转换, 银行、核心企业、电商谁主潮流?来源:供应链金融)
想了解更多股票内容请关注财经365网。